爤, 拼音为làn, 收录于康熙字典巳集中, 火部, 康熙笔画为25画, 《康熙字典》原文:【唐韻】【集韻】郞旰切,瀾去聲。【說文】熟也。同燗。【廣韻】同爛。【集韻】亦作煉。
【烂】字《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韻會】郞旰切,瀾去聲。【廣韻】火熟。【揚子·方言】自河以北,趙魏之閒,火熟曰爛。【左傳·定三年】邾子自投于牀,廢于鑪炭爛。
又【廣韻】明也。【詩·鄭風】明星有爛。
又【唐風】錦衾爛兮。
又【大雅】爛其盈門。【史記·蕭何世家贊】何之勳爛焉。【司馬相如·子虛賦】明爛龍鱗。
又【公羊傳·僖十九年】魚爛而亡。【註】魚爛從內發。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麗靡爛漫於前。【註】索隱曰:列女傳云:桀造爛漫之樂。 【廣韻】本作爤。【集韻】與燗,煉同。
又【正韻】離閑切,音闌。【楚辭·九章】曾枝剡棘圓果搏兮,靑黃雜糅文章爛兮。【韓愈·江漢詩】凄風結衝波,狐裘能禦寒。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爛爛。按集韻類篇別作。亦作爤。
汉辞宝注解
(注)参考资料:以上【烂】字释义主要来源于清代《康熙字典》内府刻本,即武英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