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鹰

[唐代] 杜甫

创作时间:741年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 韵脚:"虞"韵


素练风1霜起,苍鹰画作1殊。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2光堪擿,轩楹3势可呼。

何当4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AI解读 (小程序端已接入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点击下面链接快捷进入小程序与AI对话)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画鹰》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风:一作如

词典引注

1画作[huà zuò]: 犹画成。

【引】 唐 杜甫 《画鹰》诗:“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宋 苏轼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之二:“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2绦旋[tāo xuàn]: (1).系鸟的绳和环。

【引】 唐 杜甫 《画鹰》诗:“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以绦系鹰足,而系之于旋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放心者,如鸡豚出于埘栅,不求则不得;心放者,如鹰隼翔于云霄,而绦旋固在吾手也。”

3轩楹[xuān yíng]: (2).借指廊间。

【引】 唐 杜甫 《画鹰》诗:“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宋 沈辽 《春日中和堂》诗:“春风迎我笑,宛转入轩楹。” 明 朱鼎《玉镜台记·议婚》:“帘幕捲东风,翔集迁莺贺燕;轩楹敞南岳,争看起凤腾蛟。”

4何当[hé dāng]: (5).犹合当,

【引】应当。 唐 杜甫 《画鹰》诗:“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京剧《雁门关》第一场:“决胜千里辨输赢,单注着 黄巢 今日何当败。”

《画鹰》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41年;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写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画鹰》翻译

AI智能翻译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成不同。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丝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以呼。
为什么会攻击所有鸟,毛血洒平芜。

古诗词翻译

翻译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杜甫 古诗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杜甫 古诗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画鹰》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
⑵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⑸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⑹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杜甫 古诗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画鹰》拼音

诗词拼音

huà yīng
画鹰

sù liàn fēng shuāng qǐ, cāng yīng huà zuò sh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sǒng shēn sī jiǎo tù, cè mù shì chóu hú.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tāo xuàn guāng kān zhāi, xuān yíng shì kě hū.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hé dāng jī fán niǎo, máo xuè sǎ píng wú.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评析

《诗法易简录》

“风霜起”三字,真写出秋高欲击之神,已贯至结二句矣。“素练”本无“风霜”,而忽若风霜起于素练者,以所画之鹰殊也。如此用笔,方有突兀凌空之势。若一倒转,便平衍无力。

《读杜心解》

与《胡马》篇竞爽。入手突兀,收局精悍。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虚谷云:“盖亦以讥夫貌之似而无能为者也。”无此意。起笔有神,所谓顶上圆光。五、六请出是画,“何当”二字乃有根。冯班:如此咏物,后人何处效颦?山谷琐碎作新语,去之千里。唐人只赋意,所以生动;宋人粘滞,所以不及。陆贻典:咏物只赋大意,自然生动,晚唐更伤于纤巧。查慎行:全篇多用虚字写出画意。何义门:落句反醒画字,兜裹超脱。无名氏(乙):极动荡之致,到底不离“画”字。许印芳:凡写画景,以真景伴说乃佳。此诗首联说画,次联说真,三联承首联,尾联承次联,其归宿在真景上,可悟题画之法。惟第七句“凡鸟”当作“妖鸟”,老杜下字尚有未稳处。诗盖作于中年,若老年则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无此疵颖矣。

《杜诗镜铨》

王阮亭云:五字已摄画鹰之神(“素练”句下)。

《唐宋诗醇》

王士禄曰:命意精警,句句不脱“画”字。朱鹤龄曰:起句与“缟素漠漠开风沙”义同,末因画鹰而思真者之搏击,则《进雕赋》意也。

《杜诗解》

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犹是常家所讲。至于起句之未是画已先是鹰,此真庄生所云“鬼工”矣。“绦旋”、“轩楹”是画鹰者所补画,则亦咏画鹰者所必补咏也。看“堪擿”、“可呼”语势,亦全为起下“何当”字,故知后人中四句,实填之丑。“击凡鸟”妙。不击恶鸟而击凡鸟,甚矣!凡鸟之为祸,有百倍于恶鸟也。有家国者,不日诵斯言乎!“毛血”五字,击得恁快畅。盖亲睹凡鸟坏事,理合如此。

《唐诗成法》

起即“堂上不合生枫树”句意。此较精警。

《唐诗矩》

尾联寓意格。未说苍鹰,突从素练上说一句“起”,使人陡然一惊。然后接入次句,定睛细看,方知是画工神妙所至,笔法稍一倒置,便失其神理矣。

《杜臆》

“画作殊”,语拙,然“绦旋”句亦见其画作之殊也。

《茧斋诗谈》

首句未画先衬,言下便有活鹰欲出;次点“画”字以存题,以下俱就生鹰摹写,其画之妙可知。运题入神,此百代之法也。一结有千筋力,须学此种笔势。

《瀛奎律髓》

此咏画鹰,极其飞动。“身”、“侧目”一联已曲尽其妙。“堪擿”、“可呼”一联,又足见为画而非真。王介甫《虎图行》亦出于此耳。“目光夹镜当坐隅”,即(此诗)第五句也。“此物安可来庭除”,即第六句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子美胸中愤世嫉邪,又以寓见深意,谓焉得烈士有如真鹰,能搏扫庸谬之流也。盖亦以讥夫貌之似而无能为者也,诗至此神矣。

《杜诗详注》

曰“”、曰“侧”,搴鹰之状;曰“擿”、曰“呼”,绘鹰之神。末又从画鹰想出真鹰,几于写生欲活。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律诗八句,须分起承转合。若中间甲铺四语,则堆垛而不灵。此诗三、四承上,固也;五、六仍是转下语,欲擿去绦旋,而呼之使击,语气却紧注末联。知此,可以类推矣。

《唐诗别裁》

怀抱俱见(“何当”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

范曰:五言其设色之鲜,六言其飞动如生,呼之欲下(“绦旋”二句下)。吴咏鹰、咏马皆杜公独擅,此二诗以寥寥律句,见古风捭阖之势为尤难。

《莲坡诗话》

(邵)青门又云:《画鹰》一首,句句是画鹰,杜之佳处不在此,所谓诗不必太贴切也。余于此下一转语:当在切与不切之间。

《画鹰》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浦评:与《胡马》篇竞爽。入手突兀,收局精悍。

张上若: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 ...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杜甫 古诗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杜甫 古诗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杜甫 古诗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杜甫 古诗”,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杜甫 古诗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杜甫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