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唐代] 杜甫

创作时间:757年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韵脚:"侵"韵


国破山河1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2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

烽火4连三月,家书5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春望》标注

词典引注

1山河[shān hé]: (1).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胜。

【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美哉乎 山 河 之固,此 魏国 之宝也。” 南朝 梁 刘协 《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寸,而思隔山河。” 唐 杜甫 《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叶剑英 《东北的七年》:“东北情形,好似个‘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

2感时[gǎn shí]: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引】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怆。”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3溅泪[jiàn lèi]: 飞洒眼泪。

【引】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宋 秦观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之二:“ 车网湖 边梅溅泪, 壶公祠 畔月销魂。” 元 卢琦 《题全安庄》诗:“山鸟有情怜我去,烛花溅泪为谁愁。”《花月痕》第四三回:“次日, 芝友 大家来看 痴珠 ,又拉他同访 福奴 ,重过 秋心院 ,觉得草角花须,悉将溅泪。”

4烽火[fēng huǒ]: (2).指战争、战乱。

【引】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 吴淞 入 江 ,逼 镇江 ,登 金山 望祭 明太祖 陵。烽火达 江宁 ,俄,退次 崇明 。” 杨朔 《蓬莱仙境》:“再往后,我离开家乡,一连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乡的音信,不知道 婀娜 姐姐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5家书[jiā shū]: (2).家人来往的书信。

【引】《宋书·武帝纪中》:“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 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六:“她们经常分组轮流到各伤兵医院去替伤兵写家书,洗衣服,任烹调,打扫病房等。”

6万金[wàn jīn]: (2).用以形容贵重或比喻贵重之物。

【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 方孝孺 《送太学赵孝先〈从军诗〉序》:“安知万金之非轻,秋毫之非重乎?”

《春望》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57年;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翻译

AI智能翻译

只有山河依旧,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改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古诗词翻译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拼音

诗词拼音

chūn wàng
春望

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hún yù bù shèng 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评析

《唐诗别裁》

“溅泪”、“惊心”转因花、鸟,乐处皆可悲也(“感时”二句下)。五、六,直下(“烽火”二句下)。

《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比,不可遍举。

《瀛奎律髓汇评》

何义门:起联笔力千钧。纪昀: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读杜心解》

温公说是诗有人物散亡,意在言外之叹。赵汸说是诗明照应相生、引伸作法之端。其实词旨浅显,不须疏解。

《瀛奎律髓》

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围炉诗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极平常语,以境苦情真,遂同于《六经》中语之不可动摇。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刘云:更深更长,乃不及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挺气浑语楚。

《唐诗归》

钟云: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感时”二句下)。钟云:此句烂熟,入口不厌,于此见身份(“烽火”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

吴曰:字字沉着,意境直似《离骚》。

《唐诗分类绳尺》

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茧斋诗谈》

《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侧串乃见其妙。

《春望》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

相关拓展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诗词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杜甫 古诗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 ...

网络点评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杜甫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