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唐代] 祖咏

韵脚:"庚"韵


燕台1一望1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2旌。

沙场3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望蓟门》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望:一作去

2危:一作行

词典引注

1燕台[yān tái]: (2).指 冀 北一带。

【引】 唐 祖咏 《望蓟门》诗:“ 燕台 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 汉 将营。” 明 何景明 《送马公顺视学湖南》诗之一:“同是 燕台 旧游客,可堪相见又相违。” 陈毅 《闻八路军大捷》诗:“抗 日 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出薄 燕台 。”

2危旌[wēi jīng]: 高扬的旌旗。

【引】 唐 祖咏 《望蓟门》诗:“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3沙场[shā chǎng]: (3).指战场。

【引】 唐 祖咏 《望蓟门》诗:“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 蓟城 。”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 杨延景 全忠全孝,舍性命苦战沙场。”《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唐 兵被 梁 家杀得七零八落,走得快的,逃了性命;略迟慢些,就为沙场之鬼。”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九:“ 潘汉五 血洗 纪家村 , 纪怀仁 一家烧死八口,还有 纪怀仁 、 纪怀礼 、 再奎 等三人战死在沙场。”

《望蓟门》背景

创作背景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望蓟门》翻译

AI智能翻译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笳鼓作一次: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边塞曙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沙场烽火侵犯胡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年轻虽然不是投笔吏,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古诗词翻译

翻译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望蓟门》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⑧一去:一作“一望”。
⑨危旌:高扬的旗帜。
⑩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望蓟门》拼音

诗词拼音

wàng jì mén
望蓟门

yàn tái yī wàng kè xīn jīng, jiā gǔ xuān xuān hàn jiāng yín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jiā gǔ yī zuò: xiāo gǔ
(笳鼓 一作:箫鼓)
wàn lǐ hán guāng shēng jī xuě, sān biān shǔ sè dòng wēi jīng.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shā chǎng fēng huǒ qīn hú yuè, hǎi pàn yún shān yōng jì chéng.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shào xiǎo suī fēi tóu bǐ lì, lùn gōng hái yù qǐng cháng yīng.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评析

《批点唐诗正声》

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

《唐宋诗举要》

吴曰:前六句皆写边隅景象,盖自恨来此穷裔,故云“客心惊”也,而末句乃掉转,意思故佳。

《唐诗成法》

法亦紧严。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丽,读之生人壮心。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黄钟大吕,音响铿锵。

《唐诗贯珠笺释》

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网师园唐诗笺》

悲壮称题(“万里”一联下)。

《唐诗近体》

“望”字空洞。

《昭昧詹言》

六句写蓟城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

《唐诗三百首》

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唐诗训解》

此因临边而有志于立功也。次联语顿挫又雄壮。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开口先补出“燕台”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惊”,一“惊”字包得下文七句之义;而“汉将营”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纲也。

《批选唐诗》

此等诗全不著事理,直以声华胜,近体多类此。

《诗源辨体》

“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唐诗分类绳尺》

善状物色,清兴洒然。

《唐风定》

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

《唐诗绎》

此诗见蓟城为防胡险要之地,望之动立功塞上之思。一气旋转,浑成无迹。

《唐贤三昧集笺注》

亦是盛唐正声。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

《唐诗直解》

调高语壮,“生”、“动”、“连”、“拥”四字犯。

《删订唐诗解》

气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历代诗法》

高响不浮。

《唐诗笺要》

格调高秀,自不待言。“生”、“动”、“侵”、“拥”,皆炼第五字。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调高气厚,为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蒋一梅曰:气象朗开。结壮。薛蕙曰:铺叙得体,词意正大。

《望蓟门》鉴赏

潘德舆评点《唐贤三昧集》

通体遒俊。三四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 ...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祖咏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