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登城楼
[唐代] 骆宾王
创作时间:684年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韵脚:"寒"韵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在军登城楼》背景
创作背景
《在军登城楼》翻译
AI智能翻译
军服什么时候定,唱歌跳舞到长安。
古诗词翻译
翻译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在军登城楼》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①军:指军中。
②风威:军威。险:望而生畏的意思。
③水气:指杀气。寒:不寒而栗。
④戎衣:即军装。定:平定。
⑤歌舞:载歌载舞。长安:唐的都城。
《在军登城楼》拼音
诗词拼音
zài jūn dēng chéng lóu
在军登城楼
chéng shàng fēng wēi lěng, jiāng zhōng shuǐ qì hán.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róng yī hé rì dìng, gē wǔ rù cháng ān.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在军登城楼》评析
《唐诗笺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而庵说唐诗》
《在军登城楼》鉴赏
诗词赏析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
骆宾王的其他诗词
-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