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 韦应物

韵脚:"陌"韵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1荆薪1,归来煮白石2

欲持一瓢酒,远慰2风雨夕。

落叶满3空山3,何处寻行迹。

AI解读 (小程序端已接入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点击下面链接快捷进入小程序与AI对话)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寄全椒山中道士》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束:一作采

2慰:一作寄

3满:一作遍

词典引注

1荆薪[jīng xīn]: 柴草。

【引】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2煮白石[zhǔ bái shí]: 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引】 晋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亦省作“ 煮石 ”。 南朝 梁 庾肩吾 《东宫玉帐山铭》:“煮石初烂,烧丹欲成。” 元 方回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宁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缘。”

3空山[kōng shān]: 幽深少人的山林。

【引】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李攀龙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寄全椒山中道士》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AI智能翻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涧底束荆薪,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想拿一瓢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落叶满空山,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古诗词翻译

翻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1.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拼音

诗词拼音

jì quán jiāo shān zhōng dào shì
寄全椒山中道士

jīn zhāo jùn zhāi lěng, hū niàn shān zhōng kè.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jiàn dǐ shù jīng xīn, guī lái zhǔ bái shí.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yù chí yī piáo jiǔ, yuǎn wèi fēng yǔ xī.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luò yè mǎn kōng shān, hé chǔ xún xíng jī.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评析

《唐风定》

语语神境。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岘佣说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茧斋诗谈》

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唐贤清雅集》

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韦孟全集》

刘云: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网师园唐诗笺》

妙夺化工(末句下)。

《彦周诗话》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批点唐诗正声》

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唐诗归》

钟云: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唐宋诗举要》

一片神行。

《容斋随笔》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唐诗别裁》

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通篇点染,情趣恬古。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

诗词赏析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古诗”。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韦应物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737-791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