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 杜甫

创作时间:761年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韵脚:"齐"韵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1娇莺恰恰2啼。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标注

词典引注

1自在[zì zài]: (1).安闲自得,

【引】身心舒畅。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红楼梦》第一○九回:“ 贾母 众人听了,心中好不自在。”

2恰恰[qià qià]: (3).象声词。

【引】莺啼声。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元 张可久 《水仙子·春愁》曲:“景中情谁唤起,听西园恰恰莺啼。” 清 沈湘云 《踏莎行·送春》词:“恰恰莺啼,喃喃燕语,商量欲倩东君住。”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61年;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翻译

AI智能翻译

黄四娘家人花满蹊,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弯下了腰。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由自在的娇媚可爱,美妙无比。

古诗词翻译

翻译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拼音

诗词拼音

jiāng pàn dú bù xún huā qí liù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huáng sì niáng jiā huā mǎn qī, qiān duǒ wàn duǒ yā zhī d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liú lián xì dié shí shí wǔ, zì zài jiāo yīng qià qià tí.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评析

《读杜心解》

“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四更胜三。

《杜诗详注》

师塔、黄家、殁存里异,但看春光易度、同归零落耳。故复有花尽老催之感。此三章联络意也:

《杜臆》

其六之妙,在“留连”、“自在”,春光骀荡,又觉恼人。

《岘佣说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东坡“陌下花开蝴蝶飞”,即此派也。

《东坡题跋》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杜诗镜铨》

刘须溪云:骀荡称情(“留连戏蝶”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

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少陵诗雄视有唐,本不以绝句擅名,而绝句不事藻饰,有幅中独步之概。

《唐诗笺注》

“时时舞”,故曰“留连”,“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语以莺蝶起兴,见黄四娘家花朵之宜人也。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鉴赏

诗词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杜甫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