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唐代] 杜甫

创作时间:768年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韵脚:"尤"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1东南坼,乾坤2日夜浮。

亲朋3无一字4,老病有孤舟。

戎马5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I解读 (小程序端已接入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点击下面链接快捷进入小程序与AI对话)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登岳阳楼》标注

词典引注

1吴楚[wú chǔ]: (2).泛指 春秋 吴 楚 之故地。即今 长江 中、下游一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君 吴 楚 之士,亡国之馀,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引】”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许宗鲁 《登齐山楼》诗:“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吴 楚 江流画里看。” 陈毅 《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2乾坤[qián kūn]: (3).称日月。

【引】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杨伦 笺注引 董斯张 曰:“考《水经注》: 洞庭 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3亲朋[qīn péng]: 亲戚朋友。

【引】《晋书·谢安传》:“ 安 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 玄 围棋赌别墅。”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陈毅 《六国之行》诗:“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4一字[yī zì]: (5).指简短的信札。

【引】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5戎马[róng mǎ]: (5).战乱,

【引】战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高宗 厌戎马久,思壹休息,既定和亲,罢诸将兵。”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于慷慨,而难于从容。” 郁雯 《李清照》七:“你的妻子总算在戎马之中,保存了你的手稿。”

《登岳阳楼》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68年;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杜甫 古诗》、《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 古诗》。

《登岳阳楼》翻译

AI智能翻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吴楚东南开裂,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战马关山北,我靠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

古诗词翻译

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登岳阳楼》拼音

诗词拼音

dēng yuè yáng lóu
登岳阳楼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 qián kūn rì yè f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qīn péng wú yī zì, 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 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评析

《茧斋诗谈》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读杜心解》

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杜诗镜铨》

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后人泛咏洞庭诗也。

《瀛奎律髓》

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苕溪渔隐丛话》

《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唐宋诗醇》

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浪迹丛谈》

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唐诗品汇》

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大欲称题,然对语极开枵庞之习。五、六真至老厉,莽笔所成,使“一”字、“孤”字,都成浑气。篇中警语在此耳。结亦莽莽不衰。评:五、六入情语,骤闻似觉突然,细按之,仍是分承三、四。“东南坼”则“一字”难通,“日夜浮”则“孤舟”同泛。情景相宣,浑成一片。

《近体秋阳》

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初白庵诗评》

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唐子西文录》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馀诗虽大而小。

《唐诗别裁》

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诗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后村诗话》

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因登楼而望洞庭,乃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搂”,是倒入法。三、四“吴楚”、“乾坤”,则目之所见,心之所思、已不在岳阳矣,故直接“亲朋”、“老病”云云。落句五字总收上七句,笔力千钧。冯班:次联力破千钧。李天生:八句似各一意,全篇仍自浑然,相贯相仍,故为绝调。俞犀月:三、四极开阔,五、六极暗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岳阳之胜在洞庭,第一句安顿极好。无名氏(乙):中四句与孟功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结辣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尤大云。许印芳:一、二点题。三、四承“闻水”写景,“乾坤”句已为五、六伏脉。五、六承“上楼”言情,与“乾坤”句消息相通,神不外散。七句申明五、六伤感之故,亦倒点法。八句扣住登楼,总收上文。法律精细如此。

《唐诗归折衷》

钟云:寻不出佳处,只是一气。钟云:《洞庭》诗,人只写其景之奇耳,不知登临时少此情思不得(“老病”句下)。唐云:四句说尽题目,后但写情,云不称者,宋儒之论也。又云:真景实情,凌厉千古。吴敬夫云:作大题目,须有大气概。不得但作景色语,读襄阳《望洞庭湖》及此诗,可想见两翁胸次。

《网师园唐诗笺》

“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后人更不敢题也。

《唐诗评选》

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等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近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五字卓炼。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唐诗摘钞》

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句”。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义门读书记》

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杜诗说》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登岳阳楼》鉴赏

佚名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岳阳楼:游览胜地。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坼[音“撤”]:裂开,分开。戎马:比喻战事。涕泗:眼泪。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诗词赏析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杜甫 古诗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

诗词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杜甫 古诗”,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

网络点评

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 ...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杜甫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5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