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城

[唐代] 杜审言

韵脚:"灰"韵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1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2,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登襄阳城》标注

词典引注

1横地[héng dì]: 横亘或横陈地上。

【引】 唐 杜审言 《登襄阳城》诗:“ 楚山 横地出, 汉水 接天回。”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 城 ( 阳城 )昼夜坐卧其上。”

2新里[xīn lǐ]: 新的聚居处。

【引】 唐 杜审言 《登襄阳城》诗:“冠盖非新里, 章华 即旧台。”

《登襄阳城》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杜审言 古诗》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登襄阳城》翻译

AI智能翻译

旅客三秋天的到来,层城四面开。
楚山横向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是不是新里,章华就是旧台。
练习池风景不同,回去的路布满尘埃。

古诗词翻译

翻译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登襄阳城》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登襄阳城》拼音

诗词拼音

dēng xiāng yáng chéng
登襄阳城

lǚ kè sān qiū zhì, céng chéng sì wàng kāi.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chǔ shān héng dì chū, hàn shuǐ jiē tiān huí.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guān gài fēi xīn lǐ, zhāng huá jí jiù tái.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xí chí fēng jǐng yì, guī lù mǎn chén āi.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登襄阳城》评析

《唐诗分类绳尺》

气象雄伟,词语感慨,实为子美之法。

《唐诗别裁》

冠盖里、章华台、习郁池,皆在襄阳。吊古诗不应空写,即此可悟。

《唐诗意》

极形楚地之美,即《硕人》“河水洋洋”意。然彼是变风,此是正风。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云:子美《登兖州城》诗,与此如一版印出。此种初出本佳,至今日转辗相承,已成窠臼,但随处改换地名,即可题遍天下,殊属捷便法门。学盛唐者,先须破此一关,方不入空腔滑调。

《唐诗评选》

起联即自然,是登襄阳城语,不景之景,非情之情,知者希矣。五六养局入化,近日谈诗者好言元气,乃不识何者为气,何者为元,必不得已,且从此等证入。

《瀛奎律髓》

“楚山”、“汉水”一联,子美家法。中四句似皆言景,然后联寓感愤慨,不但张大形势,举里、台二名,而错以“新”、“旧”二字,无刻削痕。末句又伤时俗不古,无习池山公之事,尤有味也。晚唐家多不肯如此作,必搜索细碎以求新。然审言诗有工密处……则晚唐所无。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真浑涵深沉、锻炼精奇之作。

《登襄阳城》鉴赏

诗词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 ...

杜审言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审言,唐代,646-708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