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唐代] 杨炯

创作时间:670年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韵脚:"庚"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1辞凤阙2,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3,胜作一书生。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从军行》标注

词典引注

1牙璋[yá zhāng]: (2).借指将帅。

【引】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 龙城 。” 明 徐复祚《投梭记·恣劫》:“铜虎承恩日,牙璋发旆时。”

2凤阙[fèng quē]: (2).皇宫、朝廷。

【引】 晋 王嘉 《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清 陈维嵩 《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苏生仲补游京师》词:“挟瑟龙池上,鸣鞭凤阙前。”

3百夫长[bǎi fū zhǎng]: 旧时统率百人的小头目。

【引】《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 孔 传:“师帅卒帅。” 孔颖达 疏:“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唐 杨炯 《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又患山路险远,盗贼出没,为行者病,相地置镇,每镇设土酋吏一人,百夫长一人,往来者或遭劫掠,则罪及之。”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对于这张脸孔我是熟悉的,我看过有多少奴隶总管,屠夫们,绅士,百夫长,头目……有着这同一的脸孔。”

《从军行》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670年;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从军行》翻译

AI智能翻译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牙璋辞凤阙,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宁为百夫长,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古诗词翻译

翻译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①《从军行》杨炯 古诗: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拼音

诗词拼音

cóng jūn xíng
从军行

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xīn zhōng zì bù píng.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yá zhāng cí fèng quē, tiě qí rào lóng chéng.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níng wèi bǎi fū zhǎng,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评析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杨盈川诗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唐诗成法》

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句浅直耳。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三、四实而不拙,五、六虚而不浮。

《唐诗评选》

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唐诗镜》

浑厚,字几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馀憾。

《唐诗意》

此诗有《秦风·无衣》意。

《从军行》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

诗词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杨炯 古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 ...

网络点评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杨炯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杨炯,唐代,650-693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