掝, 拼音为huò,xù, 收录于康熙字典卯集中, 手部, 康熙笔画为12画, 《康熙字典》原文:【正韻】穫北切,音或。與或惑通。【荀子·不苟篇】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註】掝,惛也。
【惑】字《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正韻】戸國切【集韻】【韻會】穫北切。【說文】亂也。从心或聲。【廣韻】迷也。【增韻】疑也。
又【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又熒惑,星名。
又或作掝。【荀子·不苟篇】誰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 亦通作或。【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史記·賈誼服鳥賦】衆人或或。本作或,後加心以別之。
汉辞宝注解
《康熙字典》【惑】字的通假字:或
《康熙字典》所收录【惑】字音韵(读音):
--【正韻】戸國切
--【韻會】穫北切
【惑】字本义为疑惑,分辨不清。
【惑】字造字法为形声:从心、或声。
【惑】字字形结构为上下, 可拆字为“或 心”。
【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卯集上, 心部, 现代部首为心, 康熙笔画为12画, 简体笔画为12画。
(注)参考资料:以上【惑】字释义主要来源于清代《康熙字典》内府刻本,即武英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