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唐代] 杜甫

创作时间:767年9月9日 创作地点:重庆市奉节县 韵脚:"灰"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1落木2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3来。

万里悲秋4常作客5,百年6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7繁霜8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登高》标注

词典引注

1无边[wú biān]: (1).没有边际。

【引】 晋 僧朗 《答晋主昌明书》:“大 晋 重基,先承孝治,惠同天地,覆养无边。” 唐 杜甫 《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 滚滚来。” 元 郝经 《沙洲夜泊》诗:“天连平 楚 无边阔, 河 入长 淮 彻底浑。” 艾青 《新的年代冒着风雪来了》诗:“无边的大地覆盖着白雪,静静地静静地等待春天。”

2落木[luò mù]: 落叶。

【引】 唐 杜甫 《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 滚滚来。”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锐进百馀步,困惫,又皆落木梗路,遂回。”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二:“枯荑春至迟,落木秋来早。”

3衮衮[gǔn gǔn]: (3).大水奔流貌。

【引】 唐 杜甫 《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 衮衮来。” 宋 王安石 《望越亭》诗:“乱山千顷翠相围,衮衮沧江去复归。”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词:“衮衮 长江 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

4悲秋[bēi qiū]: 对萧瑟秋景而伤惑。

【引】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所以才子有悲秋之辞,佳人有伤春之咏。” 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5作客[zuò kè]: (1).谓寄居异地。

【引】 唐 杜甫 《刈稻了咏怀》诗:“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 陆游 《醉中长歌》:“人生未死贵适意,万里作客元非穷。”

6百年[bǎi nián]: (5).一生;

【引】终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 苏轼 《渚宫》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寿冢》:“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纭已到头。”

7苦恨[kǔ hèn]: (1).苦恼。

【引】 唐 杜甫 《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西游补》第三回:“﹝ 行者 ﹞现原身望望使者,使者早已不见, 行者 越发苦恨,须臾闷倒。”

8繁霜[fán shuāng]: (2).比喻白色。

【引】 唐 杜甫 《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 戴叔伦 《赠康老人洽》诗:“繁霜入鬓何足论,旧国连天不知处。”

《登高》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67年9月9日; 创作地点:重庆市奉节县;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杜甫 古诗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杜甫 古诗》。

《登高》翻译

AI智能翻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天常作客,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头发,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古诗词翻译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杜甫 古诗》。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杜甫 古诗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拼音

诗词拼音

dēng gāo
登高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ù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评析

《昭昧詹言》

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唐诗广选》

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删订唐诗解》

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鹤林玉露》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唐七律隽》

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合州极爱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蒋一葵曰:虽起联而句中各自对,老杜中联亦多用此法。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哉。

《唐音癸签》

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诚斋诗话》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艺苑卮言》

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二诗固胜,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厥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结皆臃肿逗滞,节促而兴短,句句实,乃不满耳。

《唐诗评选》

尽古来今,必不可废。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唐诗镜》

三、四是愁绪语。

《唐诗别裁》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杜诗镜铨》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十八家诗钞》

张云:此孙仅所谓“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号万窍”者。

《麓堂诗话》

“无边落木……独登台”,景足何等景,事是何名事!宋人乃以《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律诗绝唱,何耶?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归愚谓“落句词意并竭”,其言良是。许印芳: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此诗前人有褒无贬,胡元瑞尤极口称赞,未免过夸,然亦可见此诗本无疵颣也。至于沈归愚评语,今按所选《别裁集》评此诗云:“格奇而变,每句中有三层,中四句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归愚之言止此,晓岚称其贬落句为“同意并竭”,所引未审出于何书?果有是言,勿论所评的当与否,而一口两舌,沈之胸尤学识,亦是虚谷一流耳。

《义门读书记》

远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无聊可知。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风急天高猿啸哀”,发端已藏“独”字。……“潦倒新停浊酒杯”,顶“百年多病”。结凄壮,止益登高之悲,不见九日之乐也。前半先写“登高”所见,第五插出“万里作客”,呼起“艰难”,然后点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见排奡纵横。

《唐宋诗醇》

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后村诗话》

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唐诗笺注》

通首下字皆不寻常。

《诗薮》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透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岘佣说诗》

《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愁”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瀛奎律髓》

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初白庵诗评》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登高》鉴赏

佚名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

诗词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杜甫 古诗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杜甫 古诗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网络点评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杜甫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