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自:[唐代]杜甫所作《八阵图》

拼音:gōng gài sān fēn guó ,míng chéng bā zhèn tú 。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繁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翻译: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杜甫 古诗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八阵图》原文

[唐代]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1八阵图1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又作批注

1成:一作高

《八阵图》引用标注

1八阵图[bā zhèn tú]: 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

【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 诸葛亮 造八阵图于 鱼腹 平沙之下,累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 温 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唐 杜甫 《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1)《水经注·沔水》谓在 陕西 沔县 东南 诸葛亮 墓东。(2)《水经注·江水》、《太平寰宇记》谓在 四川 奉节县 南江边。(3)《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谓在 四川 新都县 北三十里 牟弥镇 。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纵是那八阵图怎施灵异,六出计漫夸奇诡。俺呵,到如今一诺敢辞也。” 克非 《春潮急》四:“只要你的八阵图摆的高明,还怕他不闹个焦头烂额,而后一步一步地走进圈圈吗?”

诗词飞花令

诗词飞花令:包含【功】字的诗句

诗词飞花令:包含【图】字的诗句

《八阵图》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成:一作高

词典引注

1八阵图[bā zhèn tú]: 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

【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 诸葛亮 造八阵图于 鱼腹 平沙之下,累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 温 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唐 杜甫 《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1)《水经注·沔水》谓在 陕西 沔县 东南 诸葛亮 墓东。(2)《水经注·江水》、《太平寰宇记》谓在 四川 奉节县 南江边。(3)《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谓在 四川 新都县 北三十里 牟弥镇 。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纵是那八阵图怎施灵异,六出计漫夸奇诡。俺呵,到如今一诺敢辞也。” 克非 《春潮急》四:“只要你的八阵图摆的高明,还怕他不闹个焦头烂额,而后一步一步地走进圈圈吗?”

《八阵图》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66年; 创作地点:重庆市奉节县;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杜甫 古诗,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杜甫 古诗》便是其中一首。

《八阵图》评析

《杜诗详注》

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达之说也。

《东坡志林》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诗境浅说续编》

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宋诗醇》

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诗法易简录》

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唐人绝句精华》

“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杜工部集》

钱谦益笺: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公诗意亦如此。

《读杜心解》

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