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 孟浩然
创作时间:717年8月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 韵脚:"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1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1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2,端居3耻圣明4。
坐观52垂钓6者3,空4有羡鱼情。
- 标注
- 背景
- 翻译
- 注释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撼:一作动
2坐观:一作徒怜
3者:一作叟
4空:一作徒
词典引注
1涵虚[hán xū]: 指水映天空。
【引】 唐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孕化晨阳吐,涵虚宵象悬。” 明 夏完淳 《观涛》诗:“涵虚万顷皆一色,水面隐隐鲛人啼。”
2舟楫[zhōu jí]: (1).《诗·卫风·竹竿》“桧楫松舟” 毛 传:“楫所以棹舟,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后以“舟楫”泛指船只。
【引】《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国东有 河 、 薄洛 之水,与 齐 、 中山 同之,而无舟楫之用。” 唐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何景明 《咏怀》之五:“江湖多风涛,舟楫不可保。”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疏凿巨石,始通舟楫。”
3端居[duān jū]: 谓平常居处。
【引】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雷士俊《寄王筑夫》诗:“寂寞荒村静,端居念远朋。” 清 钮琇 《觚剩续编·淄川小圣人》:“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辄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
4圣明[shèng míng]: (3).封建时代对所谓“治世”、“明时”的颂词。
【引】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休将 舜 日被 尧 年,人安泰,争似圣明天。”《花月痕》第四六回:“圣明之世,臣不敢谓然。”
5坐观[zuò guān]: 坐视;
【引】旁观。《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 唐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且天上无雨,地下无麦,有眼者共见,有耳者共闻,决非欺罔朝廷,岂可坐观不放。”
6垂钓[chuí diào]: 垂竿钓鱼。
【引】 汉 严忌 《哀时命》:“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诗:“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碧野 《富春江畔·钓鱼台》:“遥想当年, 严子陵 在 钓鱼台 上垂钓,鲥鱼肥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背景
创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
AI智能翻译
蒸气云梦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河没有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坐观垂钓的人,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古诗词翻译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释
古诗词注释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拼音
诗词拼音
wàng dòng tíng hú zèng zhāng chéng xiàng lín dòng tíng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bā yuè hú shuǐ píng, hán xū hùn tài qīng.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qì zhēng yún mèng zé, bō hàn yuè yáng chéng.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yù jì wú zhōu jí, duān jū chǐ shèng míng.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 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评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宋诗举要》
《唐风定》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唐诗归》
《唐风怀》
《王孟诗评》
《唐诗从绳》
《唐诗别裁》
《诗辩坻》
《升庵诗话》
《唐诗镜》
《唐诗评选》
《然灯记闻》
《瀛奎律髓汇评》
《唐诗归折衷》
《诗源辨体》
《西清诗话》
《唐诗成法》
《姜斋诗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
佚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
诗词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诗词赏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 ...
网络点评
这首诗也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禄”诗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孟浩然的其他诗词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