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亭流血成海水


出自:[唐代]杜甫所作《兵车行》

拼音:biān tíng liú xuè chéng hǎi shuǐ ,

诗句:边亭流血成海水,

繁体:邊亭流血成海水,

上一句:归来头白还戍边。

下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原文

[唐代] 杜甫

......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5但云点行6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7与裹头8,归来头白还2戍边9

边亭3流血成海水,4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11生荆杞。

纵有健妇12把锄犁,禾生陇亩13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14犬与鸡。

......

《兵车行》又作批注

1阑:一作桥

2还:一作犹

3亭:一作庭

4武:一作我

5关:一作陇

6县官急索租:一作县官云急索

7是:一作得

8男:一作儿

9声:一作悲

《兵车行》引用标注

1辚辚[lín lín]: (1).象声词。

【引】车行声。《楚辞·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 朱熹 集注:“辚辚,车声。”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辚辚--石道上独轮水车,单调的轮轴声。”

2尘埃[chén āi]: (1).飞扬的灰土。

【引】《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柔石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3咸阳桥[xián yáng qiáo]: 即 西渭桥 。 汉 建元 三年始建,因与 长安城 便门 相对,也称 便桥 或 便门桥 。故址在今 咸阳市 南。 唐 代称 咸阳桥 ,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4顿足[dùn zú]: 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引】《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女握手哽咽,顿足不能出声。” 刘半农 《扬鞭集·学徒苦》:“呱呱儿啼,主妇震怒,拍案顿足,辱及学徒父母!”

5行人[xíng rén]: (1).出行的人;

【引】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6点行[]: 谓按名册强征服役。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清 吴伟业 《马草行》:“府帖传呼点行速,买草先差人打束。”

7里正[lǐ zhèng]: 古时乡官。里长。 春秋 时,以里中能治事者为里正。 北齐 以来多置之, 明 代改名里长,后来的地保,

【引】也叫里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 何休 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宋史·食货志上五》:“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连忙跑来看时,却好乡约、里正俱已到齐。”参阅《文献通考·职役一》。

8裹头[guǒ tóu]: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录》:‘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9戍边[shù biān]: (1).驻守边疆。

【引】《尉缭子·兵令下》:“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五》:“戍边之谋,始于 秦 汉 。” 丁玲 《杜晚香·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当年打过仗,有过功,现在在这里屯垦戍边。”

10武皇[wǔ huáng]: (1).指 汉武帝 。 汉武 穷兵黩武,后或借指当代黩武的皇帝。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边庭流血作海水, 武皇 开边意未已。”

11千村万落[qiān cūn wàn luò]: 形容众多的村落。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闻 汉 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明 刘基 《渔家傲》词:“征戍诛求空轴杼,千村万落无砧杵。”

12健妇[jiàn fù]: 健壮精干的妇女。

【引】《玉台新咏·陇西行》:“健妇持门户,胜一大丈夫。” 唐 杜甫 《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13陇亩[lǒng mǔ]: (1).田地。

【引】《战国策·赵策四》:“昔者 尧 见 舜 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唐 杜甫 《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吾若迁居植民地,当为其长,尽吾陇亩,为帝植麻。”

14不异[bù yì]: 没有差别;等同。

【引】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 唐 杜甫 《兵车行》:“况复 秦 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宋 朱熹 《刘十九府君墓志铭》:“盖与先生不异,而温厚谨良则又过之。”

15役夫[yì fū]: (1).服役的人。

【引】《管子·轻重己》:“处里为下陈,处师为下通,谓之役夫。” 唐 杜甫 《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妾有墓在正南所开池处,君戒役夫勿伤吾墓。”

16申恨[shēn hèn]: 诉说怨恨。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17且如[qiě rú]: (2).即如,

【引】就象。 唐 杜甫 《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 关西 卒。”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且如那贫女,屋里姓 王 ,唤做 王有钱 。只因父母丧亡,水火盗贼害了家计。”《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道:‘你听我说与你: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18信知[xìn zhī]: 深知,

【引】确知。 唐 杜甫 《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太平广记》卷九九引 唐 唐临 《冥报记·李大安》:“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焉。”

19比邻[bǐ lín]: (1).乡邻,

【引】邻居。《汉书·孙宝传》:“后署 宝 主簿, 宝 徙入舍,祭灶请比邻。” 晋 陶潜 《杂诗》之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唐 杜甫 《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翁文端公 年二十四时,犹一贫诸生也。其祀灶诗有云:‘微禄但能邀主簿,浊醪何惜请比邻。’”

20埋没[mái mò]: (1).埋在地下;

【引】埋藏。 唐 杜甫 《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宋 王安石 《破冢》诗:“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兄弟也,不争你在黄泉埋没,却教我在红尘奔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 江氏 买 唐村 ,掘地得宣石数万,石盖古西村假山之埋没土中者。”

21青海[qīng hǎi]: (1).湖名。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名 鲜水 、 西海 ,又名 卑禾羌海 。 北魏 时始名 青海 。

【引】《北史·吐谷浑传》:“ 青海 周围千馀里,海内有小山。”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宋 杨忆 《汉武》诗:“力通 青海 求龙种,死讳 文成 食马肝。”

22白骨[bái gǔ]: (1).尸骨;

【引】枯骨。《国语·吴语》:“君王之于 越 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故 扁鹊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国也。”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文汇报》1983.8.14:“苍松掩不住白骨,红岩染透了鲜血。”

23新鬼[xīn guǐ]: (1).新死者的鬼魂。

【引】《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墙角新鬼带血来分辩。”

24烦冤[fán yuān]: (1).烦躁愤懑。

【引】《楚辞·九章·思美人》:“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王逸 注:“忠谋盘纡,气盈胸也。”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烦冤荒陇侧,肝心尽崩抽。”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权智》:“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我国暨 突厥 、 印度 、 波斯 诸国之妇女,其烦冤纡抑,不待言矣。”

25雨湿[yǔ shī]: 亦作“ 雨湿 ”。

【引】指阴雨天。 晋 王羲之 《杂帖四》:“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湿,体气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仇兆鳌 注:“ 后汉 陈宠 为太守, 洛阳城 每阴雨常有哭声。”一本作“ 雨湿 ”。

26啾啾[jiū jiū]: (3).象声词。泛以象各种凄切尖细的声音。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管桦 《不要让汽灯灭了》:“时常有一颗两颗流弹,啾啾的从房顶飞过去。”

诗词飞花令

诗词飞花令:包含【边】字的诗句

诗词飞花令:包含【水】字的诗句

《兵车行》标注

不同版本标注

1阑:一作桥

2还:一作犹

3亭:一作庭

4武:一作我

5关:一作陇

6县官急索租:一作县官云急索

7是:一作得

8男:一作儿

9声:一作悲

词典引注

1辚辚[lín lín]: (1).象声词。

【引】车行声。《楚辞·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 朱熹 集注:“辚辚,车声。”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辚辚--石道上独轮水车,单调的轮轴声。”

2尘埃[chén āi]: (1).飞扬的灰土。

【引】《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柔石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3咸阳桥[xián yáng qiáo]: 即 西渭桥 。 汉 建元 三年始建,因与 长安城 便门 相对,也称 便桥 或 便门桥 。故址在今 咸阳市 南。 唐 代称 咸阳桥 ,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4顿足[dùn zú]: 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引】《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女握手哽咽,顿足不能出声。” 刘半农 《扬鞭集·学徒苦》:“呱呱儿啼,主妇震怒,拍案顿足,辱及学徒父母!”

5行人[xíng rén]: (1).出行的人;

【引】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6点行[]: 谓按名册强征服役。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清 吴伟业 《马草行》:“府帖传呼点行速,买草先差人打束。”

7里正[lǐ zhèng]: 古时乡官。里长。 春秋 时,以里中能治事者为里正。 北齐 以来多置之, 明 代改名里长,后来的地保,

【引】也叫里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 何休 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宋史·食货志上五》:“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连忙跑来看时,却好乡约、里正俱已到齐。”参阅《文献通考·职役一》。

8裹头[guǒ tóu]: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录》:‘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9戍边[shù biān]: (1).驻守边疆。

【引】《尉缭子·兵令下》:“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五》:“戍边之谋,始于 秦 汉 。” 丁玲 《杜晚香·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当年打过仗,有过功,现在在这里屯垦戍边。”

10武皇[wǔ huáng]: (1).指 汉武帝 。 汉武 穷兵黩武,后或借指当代黩武的皇帝。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边庭流血作海水, 武皇 开边意未已。”

11千村万落[qiān cūn wàn luò]: 形容众多的村落。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闻 汉 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明 刘基 《渔家傲》词:“征戍诛求空轴杼,千村万落无砧杵。”

12健妇[jiàn fù]: 健壮精干的妇女。

【引】《玉台新咏·陇西行》:“健妇持门户,胜一大丈夫。” 唐 杜甫 《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13陇亩[lǒng mǔ]: (1).田地。

【引】《战国策·赵策四》:“昔者 尧 见 舜 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唐 杜甫 《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吾若迁居植民地,当为其长,尽吾陇亩,为帝植麻。”

14不异[bù yì]: 没有差别;等同。

【引】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 唐 杜甫 《兵车行》:“况复 秦 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宋 朱熹 《刘十九府君墓志铭》:“盖与先生不异,而温厚谨良则又过之。”

15役夫[yì fū]: (1).服役的人。

【引】《管子·轻重己》:“处里为下陈,处师为下通,谓之役夫。” 唐 杜甫 《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妾有墓在正南所开池处,君戒役夫勿伤吾墓。”

16申恨[shēn hèn]: 诉说怨恨。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17且如[qiě rú]: (2).即如,

【引】就象。 唐 杜甫 《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 关西 卒。”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且如那贫女,屋里姓 王 ,唤做 王有钱 。只因父母丧亡,水火盗贼害了家计。”《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道:‘你听我说与你: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18信知[xìn zhī]: 深知,

【引】确知。 唐 杜甫 《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太平广记》卷九九引 唐 唐临 《冥报记·李大安》:“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焉。”

19比邻[bǐ lín]: (1).乡邻,

【引】邻居。《汉书·孙宝传》:“后署 宝 主簿, 宝 徙入舍,祭灶请比邻。” 晋 陶潜 《杂诗》之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唐 杜甫 《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翁文端公 年二十四时,犹一贫诸生也。其祀灶诗有云:‘微禄但能邀主簿,浊醪何惜请比邻。’”

20埋没[mái mò]: (1).埋在地下;

【引】埋藏。 唐 杜甫 《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宋 王安石 《破冢》诗:“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兄弟也,不争你在黄泉埋没,却教我在红尘奔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 江氏 买 唐村 ,掘地得宣石数万,石盖古西村假山之埋没土中者。”

21青海[qīng hǎi]: (1).湖名。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名 鲜水 、 西海 ,又名 卑禾羌海 。 北魏 时始名 青海 。

【引】《北史·吐谷浑传》:“ 青海 周围千馀里,海内有小山。”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宋 杨忆 《汉武》诗:“力通 青海 求龙种,死讳 文成 食马肝。”

22白骨[bái gǔ]: (1).尸骨;

【引】枯骨。《国语·吴语》:“君王之于 越 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故 扁鹊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国也。”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文汇报》1983.8.14:“苍松掩不住白骨,红岩染透了鲜血。”

23新鬼[xīn guǐ]: (1).新死者的鬼魂。

【引】《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墙角新鬼带血来分辩。”

24烦冤[fán yuān]: (1).烦躁愤懑。

【引】《楚辞·九章·思美人》:“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王逸 注:“忠谋盘纡,气盈胸也。”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烦冤荒陇侧,肝心尽崩抽。”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权智》:“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我国暨 突厥 、 印度 、 波斯 诸国之妇女,其烦冤纡抑,不待言矣。”

25雨湿[yǔ shī]: 亦作“ 雨湿 ”。

【引】指阴雨天。 晋 王羲之 《杂帖四》:“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湿,体气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仇兆鳌 注:“ 后汉 陈宠 为太守, 洛阳城 每阴雨常有哭声。”一本作“ 雨湿 ”。

26啾啾[jiū jiū]: (3).象声词。泛以象各种凄切尖细的声音。

【引】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管桦 《不要让汽灯灭了》:“时常有一颗两颗流弹,啾啾的从房顶飞过去。”

《兵车行》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751年;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兵车行》杜甫 古诗》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杜甫 古诗》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兵车行》评析

《唐宋诗醇》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诗薮》

杜《兵车》、《丽人》、《王孙》等篇,正祖汉、魏,行以唐调耳。

《读杜心解》

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宗。

《养一斋李杜诗话》

若《桃竹杖引》,特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也。必求其至,《兵车行》为杜集乐府首篇,具长短音节,拍拍入神,在《桃竹杖引》之上。

《茧斋诗谈》

句有长短,一团气力。“长者虽有问”数句作缓语,一间急势。末用惨急调,收得陡。

《汇编唐诗十集》

吴逸一云:语杂歌瑶,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蔡宽夫诗话》

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辞,然沿袭之久,往往失其命题本意。……虽李白亦不免此。惟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数篇,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十八家诗钞评点》

张云:杜公歌行妙处,与汉魏古诗异曲同工,如此篇可谓绝诣矣。

《䂬溪诗话》

杜集多用经书语,如“车辚辚,马萧萧”,未尝外入一字……皆浑然严重,如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吴山民曰:首段作乐府语,不嫌直率。“且如今冬”二句,应“开边未已”来;“县官急索”二句,应“村落生荆杞”来。周珽曰:以开边之心未已,致令人鬼哭不得了。闻者有不痛心乎?写至此,应胸有鬼神,笔有风雨。陆时雍曰:起结最是古意。

《杜臆》

此诗已经物色,其尤妙在转韵处磊落顿挫,曲折条畅。

《杜诗详注》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裨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义门读书记》

曲折穿漏不直,亦有宾主。借“秦人”口中带出,以所见者包举所不及见者也(“况复秦兵”二句下)。篇中逐层相接,累累珠贯,弊中国以徼边功,农桑废而赋敛益急,不待禄山作逆,山东已有土崩之势矣。况畿辅根本亦空虚如是,一朝有事,谁与守耶?借汉喻唐,借山东以切关西,尤得体。

《唐诗别裁》

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杜诗镜铨》

邵云:是唐诗史,亦古乐府。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乃风人遗格。叙起一片惨景,笔势如风潮骤涌,不可迫视(“车辚辚”四句下)。蒋云:三字一吞声,小顿下再说起(“行人但云”句下)。一篇微旨(“武皇开边”句下)。善作反衬(“纵有健妇”句下)。又作一折(“长者虽有问”句下)。痛绝语(“生女犹得”二句下)。

《初白庵诗评》

俞犀月先生云:声调自古乐府来,笔法古峭,质而有文。从行人口中说出,是风人遗格。

《吴礼部诗话》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馀,始知此语之信,……“虽”字、“敢”字,曲尽事情。

《岘佣说诗》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里头”、“纵有健妇把锄犁”,合之五古《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诸诗,见唐世府兵之弊,家家抽丁远戍,烟户一空,少陵所以为诗史也。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712年2月12日-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