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弦翻塞外声


出自:[宋代]辛弃疾所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拼音:wǔ shí xián fān sāi wài shēng 。

诗句:五十弦翻塞外声。

繁体:五十弦翻塞外聲。

上一句:八百里分麾下䏑,

下一句: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

[宋代]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1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䏑,五十弦2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3生前4身后名。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引用标注

1梦回[mèng huí]: 亦作“ 梦回 ”。 从梦中醒来。

【引】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梦一道士赤衣乘龙,诣 中宣 ,言:此镜乃水府至宝,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中宣 因问姓氏,但笑而不答,持镜而去。梦回,亟视箧中,已失所在。” 南唐 李璟 《摊破浣溪沙》词之二:“细雨梦回 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阑干。”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销。” 巴金 《静夜的悲剧》:“有时我午夜梦回,竟然觉得我在滴血或者我的生命跟着水在滴。”

2五十弦[wǔ shí xián]: 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 素女 所鼓之瑟为五十弦。

【引】《史记·封禅书》:“ 太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元 陈普 《鼓瑟》诗:“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

3赢得[yíng de]: (3).博得。

【引】 唐 皇甫枚 《飞烟传》:“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叶剑英 《远望集·绝句》:“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了一条胳膊》:“ 麻舅舅 呢,最能体贴小孩子的爱好和憎恶,也就赢得了 小清 从心的欢喜。”

4生前[shēng qián]: 指死者还活着的时候。

【引】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曹禺 《〈王昭君〉献辞》:“ 周总理 生前交给我这个任务,写 王昭君 历史剧。”

诗词飞花令

诗词飞花令:包含【五】字的诗句

诗词飞花令:包含【声】字的诗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标注

词典引注

1梦回[mèng huí]: 亦作“ 梦回 ”。 从梦中醒来。

【引】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梦一道士赤衣乘龙,诣 中宣 ,言:此镜乃水府至宝,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中宣 因问姓氏,但笑而不答,持镜而去。梦回,亟视箧中,已失所在。” 南唐 李璟 《摊破浣溪沙》词之二:“细雨梦回 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阑干。”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销。” 巴金 《静夜的悲剧》:“有时我午夜梦回,竟然觉得我在滴血或者我的生命跟着水在滴。”

2五十弦[wǔ shí xián]: 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 素女 所鼓之瑟为五十弦。

【引】《史记·封禅书》:“ 太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元 陈普 《鼓瑟》诗:“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

3赢得[yíng de]: (3).博得。

【引】 唐 皇甫枚 《飞烟传》:“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叶剑英 《远望集·绝句》:“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了一条胳膊》:“ 麻舅舅 呢,最能体贴小孩子的爱好和憎恶,也就赢得了 小清 从心的欢喜。”

4生前[shēng qián]: 指死者还活着的时候。

【引】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曹禺 《〈王昭君〉献辞》:“ 周总理 生前交给我这个任务,写 王昭君 历史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1189年;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作者简介

辛弃疾,宋代,1140年5月11日-1207年9月10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