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唐代] 王昌龄

韵脚:"尤"韵


闺中少妇1不曾愁,春日凝妆2上翠楼3

忽见陌头4杨柳色,悔教夫婿5觅封侯6

  • 标注
  • 翻译
  • 拼音
  • 评析
  • 鉴赏

《闺怨》标注

词典引注

1少妇[shào fù]: 亦作“ 少妇 ”。 年轻的已婚女子。

【引】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姤》:“大人不顾,少妇不取,弃捐于道。” 唐 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元 周暕 《春日田园杂兴》诗:“少妇每忧蚕利薄,老夫惟喜秫苗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一少妇卧炕头哺儿。” 王西彦 《风雪》一:“坐在右边最前面的是一位年纪大约三十多岁的少妇。”

2凝妆[níng zhuāng]: 凝妆。

【引】 唐 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一本作“ 凝妆 ”。 明 何景明 《荷花赋》:“倏烟霏而雾滃兮,态隐约而凝妆。”

3翠楼[cuì lóu]: (2).特指妇女居处。

【引】 唐 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清 曹松 《七夕》诗:“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清 龚自珍 《瑶华·董双成画像》词:“ 云英 嫁了, 弄玉 归来,向翠楼琼户。”

4陌头[mò tóu]: (2).路上;

【引】路旁。《宋书·刘穆之传》:“时 穆之 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唐 王昌龄 《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明 孙起都 《金落索·代妓》曲之三:“陌头芳草忆王孙,纵春郊挑菜成群。”

5夫婿[fū xù]: 亦作“ 夫婿 ”。

【引】 丈夫。《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 唐 王昌龄 《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杜甫 《佳人》诗:“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清 刘大櫆 《吴贞女传》:“尔生不识夫婿何如人,遽欲从之如此!” 巴金 《和读者谈〈家〉》:“有人说她母亲死后,父亲舍不得花一笔嫁女费,故意让她守在家里,不给她找一位夫婿。”

6封侯[fēng hóu]: (2).泛指显赫功名。

【引】 唐 王昌龄 《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宋 陈师道 《九月九日魏衍见过》诗:“一经从白首,万里有封侯。”

《闺怨》翻译

AI智能翻译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看见陌头杨柳色,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闺怨》拼音

诗词拼音

guī yuàn
闺怨

guī zhōng shào fù bù céng chóu, 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huǐ jià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评析

《唐诗解》

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

《唐诗绝句类选》

刘会孟曰:浅而近,淡而真。蒋仲舒曰:“不知”、“忽见”、“悔教”有转折,是章法。

《而庵说唐诗》

此诗只看“闺中少妇”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写。“忽见陌头杨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黄而绿、绿而育,犹女儿时面色黄,妇人面色红冶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因见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虫》遗意,得之真乎!从来无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语,一句一折,波澜横生。

《唐诗笺要》

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唐人绝句精华》

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围炉诗话》

《风》与《骚》,则全唐之所自出,不可胜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

《唐诗摘钞》

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

《唐诗训解》

谢君直曰:此本人情而言。唐人有《远将归曲》,末句云:“去愿车轮迟,回思马蹄速。但令在家相对贫,不愿离家金绕身。”亦此意。

《网师园唐诗笺》

“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诗境浅说续编》

凡闺侣伤春,诗家所习咏,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皆生动有致。绝句中每有此格。

《闺怨》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

王昌龄的其他诗词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690-756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汉辞宝©2024 www.hancibao.com